沪上为异客,巴月三成弦。朔风正摇落,行子已归旋。
在家真好!今起了个大早,六点半时天蒙蒙亮,我穿着毛绒睡衣骑电动车赶早怼了碗胡辣汤,五元/碗经济实惠,舀上一勺感受这辛辣酸甜,顿时想起沪漂这些年的心酸往事…
回想上海20/碗清汤淡水,那是什么狗八胡辣汤,色香味你是一样都不沾。勾八商家,不要跟我说房租成本,原料物价高,我做原料采购这些年,江浙沪海鲜农产品行情不敢说是专家,多少有点自己的见解,那一两胡椒面值几个钱,一碗水放俩菜叶子净毛利有多少?这些投机倒把的无良商家一点诚信都没有,餐饮届都让你们这些老鼠屎给败坏了。
说多说少我对爱丁堡有些偏见,但并不妨碍我对于淮阳菜、粤菜的喜爱,民以食为天嘛!由于之前就职粤菜杭菜的原料采购经历,今我想聊聊南北的饮食差异。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南米北面,若从菜系角度来讲,民间起初有四大菜系:粤菜、淮扬菜、鲁菜、川菜。后来随着生活提高又衍生出了: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就此入的流的就这八大菜系,此外的就不讲了。
在餐饮界,八大菜系是谁也不服谁。鲁师傅嘲讽粤菜淡不拉几没味,啥都剩着吃,俺鲁菜作为御膳才是八大菜系之首。 听到鲁菜叫嚣,淮扬菜师傅立马就坐不住了便大喊到:老子是国宴,一手白袍虾仁尼克松来了都要舔盘子。闻声,川师傅急忙插一嘴:你们淮阳菜太甜,像吃了蜜蜂屎,不如俺们的麻婆豆腐,那叫一个地道…你说一句我怼一句,一时间硝烟四起…本是同根生,口味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南北气候差异
先从南北所处生态环境来讲,再映射原料。北方气候较为寒冷且干燥,北京为例,坐标蒙古高压的东南边缘,西北方向有广阔的沙漠和草原,所以北京全年降雨量少且集中在夏季。此外,北京的雾霾和沙尘暴也是常态化,春季最为明显。所以结论得出北方的土壤适合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即面食,这些原料应对寒冷干燥的环境可以贮藏很长时间。
而南方则相反,小桥流水,细雨芊芊,最属江浙,我的最爱。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充沛,集中在春夏季。即使在降水量低的冬季,受冷暖空气共同作用,也不会像北方寒冷干燥,隐约的记得在杭州采购部的时候,屋里的被子感觉都没有干过。
所以南方以湿润的气候独步天下,富饶的土壤和丰富的水资源在贫困的新手发育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这也是南北方饮食差异的最大原因:经济。
差异的本质
结上来看,各菜系各有各的特色,鲁菜利用广阔的地理资源吃的有些粗犷,而南方的小资较为精细,要说原因,我看还是穷。从GDP来说,
要么说还是南方人富裕,全面小康喊了几十年的口号,得道的又有几个地方?毕竟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决定了起步的高度。图上排名靠前的省份大多是清一色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这里咱们可以从地理位置以农耕的角度来看经济效应。
秦岭到淮河一线以南属亚热带地区,常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得天独厚的条件能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秦岭到淮河一线以北常年旱地,有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就不错了。所以秦岭到淮河这条线的走向也是决定了南北饮食差异化的原因之一。
既然没钱,裤腰带勒紧过,川菜的辛辣起初也是经济的体现。如中国的旧社会,有势有钱有三吃:细,鲜,甜。就这三个条件在旧社会就不得了,穷人家别说吃甜,鲜,能有粮食就不错了,别管变质与否,所以难吃变质的食物加以调料掩盖其味道得以饱腹。
我奶奶是从五八年走过来的人,我小时候常挑食的时候我奶奶马上就会讲,放到五八年,你们这群人都得饿死,树皮都没得吃。也就是这些历史传承原因导致了现在的南北饮食差异,现在的日子不同以往了,除个别困难地区,大多数家庭还是能温饱的,口味也都传承了下来。
虽然现在的经济形势也很差,但比以前是好多了,人的嘴都吃叼了。我想南北饮食的差异化也会随着小康社会的推动逐渐减少。